因您一念,倾尽一生
佳作奖 | 槟城麦曼珍国中校友 | 伍俊炆
一九九九年的初春,晨光透过教室的窗棂洒落在课桌上,微尘在光线中缓缓舞动。彼时,我踏入初中四的殿堂,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。那年,母校首度开设两班理科班,而我因在初中三评估考试(PMR)中,科学科摘得A,数学亦获B,被遴选入其中。然而,我并未跻身第一班,而是被编入了第二班——或许是成绩未臻卓越,亦或许是命运自有安排。
理科生涯的序幕,随一位特殊的老师而揭开。
彼时,校方惯常只设一班理科班,生物科向来由N老师执教。今年适逢陈老师——一位兼擅生物与数学的良师,从他校调任而来。校方本意让她专授数学,然而,她心系生物,几经争取,终于获准执掌我们班的生物课。
新学期伊始,她步入教室,温润而坚定的目光环视众人,语气略带欣慰:“为了站在这里,我争取了很久。”她的话语虽平静,却透着一份执着与热忱。我望着讲台上的她,心中暗忖:此师必定学识深厚,否则怎会如此坚定?
生物课被安排在每日的最后两节,那本应是最易疲惫、最难集中精神的时段,然而现实却截然不同。每当陈老师迈入教室,她严谨而不失风趣,四块小黑板,在她挥洒粉笔间,转瞬填满知识精华。她的讲解逻辑清晰,层层剖析,复杂的生物概念在她口中变得浅显易懂。
她独创速记法,将繁杂的知识点化作朗朗上口的口诀,让我们在欢笑中牢牢记住。她从不允许懈怠,末节课本该是松懈时刻,但在她的课堂上,我们笔尖飞舞,生怕落下一字半句。稍有怠慢,黑板便已翻新,紧接着是飞快的习题演练,所有人都必须全神贯注,方能跟上她的节奏。
我素来坐于前排,唯恐视线受阻。然而,总有同学边聊边抄,陈老师见状,便停下讲授,眼神温和却不失威严:“无论何事,皆需认真以对。若你将来为校车司机,便须专注驾驶,护送学童安全回家;若为小贩,亦须倾注心力,每一道佳肴皆应尽显匠心。”言辞恳切,令人深思。
她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,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。
在实验课上,她不仅亲自示范,更鼓励我们亲手操作。她坦言:“若久不实验,我自己也会生疏。”这份谦逊与敬业,使我们对生物学更添敬畏。她时常留校补课,从不计较时间,只为让我们更深入理解。她以生动的肢体语言、形象的比喻,将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画面。渐渐地,我们班的生物成绩竟超越第一班,独占鳌头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初中五伊始,我们迎来了晴天霹雳——陈老师被调回原校。
消息传来,全班哗然,不舍之情溢于言表。我不甘就此失去这位恩师,辗转求索,终于从副校长处得到了她的家中电话。拨通后,我忐忑地诉说心声,陈老师虽无力回返,然仍慷慨借出其珍贵笔记,使我得以复印流传。此外,每逢疑惑,我便致电请教,她亦耐心解答。
那年年中,我陷入学业困境,竟意外接到她的来电。他温声说道:“到我家来吧。”
我受宠若惊,怀揣忐忑与感激,走进了她的书房。窗明几净,书籍罗列,她递来一叠厚厚的练习题:“这些题目出自卓越学校,难度颇高,但若能攻克,考试便无忧。”
那些题目确实艰深,我在困顿中挣扎,在困惑中求索,终于渐入佳境。直至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(SPM)前夕,我依然忐忑,未料陈老师再度来电,温声推荐一首歌——新加坡梁智强的《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》。
“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,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,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,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……”
旋律缓缓流淌,字字如晨钟暮鼓敲击心扉。我豁然开朗,信念倍增。若连自己都不相信自身价值,又何谈成功?
考毕,我机缘巧合参加红新月会“急救课程教官班”,一举通过七科考核,成为槟州最年轻的急救考官。这一切,皆因陈老师奠定了我对生物学的热爱。
2005年,巴基斯坦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地震。里氏7.6级的震源深埋于克什米尔山区,顷刻间,大地震吞噬了7.3万条生命,近7万人重伤,350万人流离失所,痛苦与哀嚎弥漫在废墟之间。
作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派遣的救灾小组成员,我肩负着第一响应者的职责,必须迅速深入灾区,记录灾民的紧急需求。
我所负责的区域位于险峻的山区,陆路几近瘫痪,唯一的通行方式便是直升机。然而,一幕意想不到的景象让我震惊不已——在庇护所四周,散落着大量用过的卫生巾,污秽凌乱,令人诧异。疑惑间,我蹲下仔细观察,渐渐发现端倪——不论是妇女还是男子,他们似乎并不理解这些物品的真正用途。就在这时,一名男子吃完食物后,随手拿起一片卫生巾,若无其事地擦拭嘴角与双手。那一瞬间,我愣在原地,内心翻腾着错愕与震撼。
意识到这一情况后,我立即向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请求增派女性医护人员,深入山区村落,为当地妇女提供生理卫生知识讲座。知识的贫瘠,往往比物资的匮乏更令人心痛,而赋予她们基本的健康观念,才能真正改变生活的质量。
回想当年求学时,陈老师曾在课堂上细致讲解人体生理构造,让我们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。如今,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,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,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。那一刻,我对恩师的教诲满怀感激,也更深刻地体悟到——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对生命的尊重。
自此,我投身急救教育,足迹遍布百余所学校与慈善机构,教授心肺复苏术(CPR)与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使用。心血管疾病乃国人头号杀手,若人人掌握此技能,便能挽救无数生命。
在一次培训会上,我意外与陈老师重逢。
彼时,她已两鬓染霜,昔日的英姿虽略显沧桑,然眼神依旧温润。当我自报家门,他惊喜不已,连连向同事介绍:“伍先生是我的学生!”
岁月流转,如今,我已是马来西亚红新月会槟州分会培训组副总监、高级急救教官、总会培训组考试委员,并于2021年荣获槟州元首PJM勋衔。
回首来时路,皆因恩师之引领。
今日,我愿向陈雪云老师深深致谢。是您,让我见证自己的价值;是您,引领我步入生物的殿堂;是您,使我将急救作为毕生志业。
因您一念,我倾尽一生。
——谨以此文,致敬恩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