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长的航行
第三名 | 吉隆坡循人中学 | 杨宇谦
十七岁,是生命中开始有很多人关心你志向、大学选科的时段。而那年,我像一片漂浮在大海中的小舟,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处。喜欢画画,但总觉得画的比我好的人比比皆是;对语言有兴趣,却又觉得不够”主流”。师长们开始追问我们对未来的规划,朋友们纷纷开始游向自己的志向,而我却还在原地打转。未知的未来汇集成一道名为迷茫的漩涡,越是拼命想游出去,越感到窒息;越想立刻找到自己的志向,越看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
在这样的迷雾中,法律系仿佛成了一根救命稻草。收入不错,社会地位高,还能帮助他人,这不就是个完美方向吗? “我想当律师。” 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,以至于我跟每个人都这么说,仿佛说的越多,这唯一的理想就能越坚定。然而没过多久,我不时听见内心深处传来质疑:”喂,你真的喜欢法律系吗?律师的工作模式,是你能承受的吗?”还有更现实的拷问:”你选择法律系,到底是真的喜欢这份职业,还是因为收入客观,又或是为了那些令亲戚朋友严重露出满意的光环啊?” 我试着不理会这些声音,可当我无视它,这声音就变成了噪音,时时刻刻无孔不入地出现。
就在这样的迷茫中,是我的中文老师——吴老,用她独特的方式为我指引了方向。
高二年尾,吴老担心说明年可能不会再教我们班了。于是最后那几堂课,都可以说是干货满满“浓缩版鸡汤”。那时的我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——迷茫。尤其当我听说好朋友上完高二就要离校提前升学,则更对完全没方向的自己无言了。好在,这些十七、八岁高中生“命中注定”的迷茫,似乎都被吴老预料到了。于是有了这堂让我印象深刻的“最后一堂课”——谈未来,谈工作,谈人生。
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,那是因为那堂课的内容都被我记录在《华文笔记》里了。虽然吴老说过,如果什么都记录,那就是完全没写重点,但对当时我来说,每一句,还真的都是重点。甚至到后来,还有一种“幸好那时都有写下来!”的庆幸,因为后来高三有了方向,却更迷茫的我,正是靠着那两页满满的记录,一遍遍重读,一边想:“嘿,我想要的,到底是什么啊?” 越读,越静下来思考,心里好像就又踏实了一点。
记得有一次和她聊到对职业规划的想法,她却问了我一个问题:”你就想想看你到四十岁以后,还会想继续做这份工作吗?” 当内心质疑的声音再一次唤醒我的恐惧,这个问题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——既然对未知感到迷茫,不如试着让未知变成已知吧。我打开手提电脑,翻阅每一个和律师工作经历有关的帖子、点开标题写有“律师”二字的分享视频。一边浏览一边整合我了解到的资料,恐惧发出的噪音渐渐的,小了。后来她还说:”我从来不觉得钱不重要。钱当然重要。” 这句朴实的话,却让当时沉浸在自我批判中的我豁然开朗:原来,考虑现实因素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。
“老师,为什么你会想当老师啊?”
她曾分享过一本书——《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? 》。书中说的是学习包容意外出现的改变,或许能把我们引向更丰富多彩的生活。而读完这本书,我却觉得它的内容很贴切地诠释了吴老成为老师的心路历程。她说过中学时期的自己本想当记者,却因缘际会地成为了老师。从第一年背对着学生写白板时都会哭的菜鸟,到现在挥舞着”金箍棒”在课堂上侃侃而谈,她在教学中不断成长。她说,”老师就是一个一直被逼着进步的职业。”
在和吴老的日常交谈中,我渐渐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。她教我用象限思维来梳理写作思路,让我不再逃避写作文时的思考,把《酒香怕不怕巷子深? 》这个题目思考了整整一周。她说:”人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权。”这句话不仅激励我开始跑步,更让我明白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事物,都是从0到1,从试试看开始的。或许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,但若不敢去尝试,又怎么会知道呢?
或许就是这两年的中文课,以及从吴老身上看到的热忱,让我看见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。高三年中,我放下了对法律系的执着,选择了一个虽然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,却是我目前向往的方向——中文系。这种向往,或许源自从吴老课堂上感受到的语言、文字魅力,源于在日常交谈中看到的中文人特有的视角,更源于她总是提醒我的: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世界一直在变。而我们,可以以不变,应万变。
每每回忆起这段成长,我总会想起告五人歌里唱的那样:”外在的欲望让我,烧伤了平静,内在的声音是你给我的憧憬。”当我迷失在外界期待与内心渴望的拉扯中,是吴老的引导让我找到了聆听自己的勇气。不是告诉我标准答案,而是教会我提问;不是帮我确定方向,而是让我看见更宽广的海洋。在成长的海洋里,吴老教会我欣赏不同的风景,而我,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