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灯 - 叶芳羽
08/07/2025 叶芳羽 | 居銮中华中学 |

明灯

佳作奖        ­‏|       居銮中华中学    |      叶芳羽

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师生缘不会那么快尽,却没想缘分是一片黑夜里的大雾,看似深幽,又连着天,但其实也就只是薄薄的一层。散了以后,心里空落落的。也许罪魁祸首是毫无准备。回忆总那么长老师离职时,我仍无法将他从我的学习生涯中割舍去。

他给足了我精神上的饱满,在我心里疯长,不止不休。

四个多月了,我独自在校园内漫步。同一所学校,同一个角落,我已经看过一遍又一遍了,总按照既定的落点进行着。生活里有太多次无意义的日复一日,我忽然理解了老师的离职。

每一位老师的出现,仿佛都是风一吹就会消失的记忆。人的一生,教育便占了数十年载,一年里,我会遇上形形色色的谁、又能读懂多少复杂的知识点、青春里会放声大哭几回,往后想起,或许只会觉得如走马灯,似流水般逝去,后在脑海里闭环。

曾几何时,我纠结于文理科之间的区别。它们之间,大相径庭的就业之路是我抛不开的心结。别人都说,选了文科就没机会转理,但是读理却能轻易转文。后来我又自怨自哀,不明白自己为何要对他人的看法如此敏感。

最终,我选择了去探索自己的路。从前亦有优秀的学长姐义无反顾选择文,为学校这全新的科系开了个好彩。是我的眼界狭隘了,文学是世上千万人都正追求的。总有同样对文学热爱的人,例如,执着于文学的老师,或许就在我未来的教室里。

第一次见到老师时,一身的书卷气便是我对他的印象。

我是个太多愁善感的人,会习惯性地将琐事积累起来。渐渐地,心脏生出了死皮,我又一片片撕开。但,它仍反复生出,好似只能等待日子将它慢慢消融。脑的容量却是有限的,我慢慢发现生活本来就是无止境的问题。我变得平顺温和,即使梳理不通,也能把它搁置很久,直到忘了问题的根。后来,我对于事物的看法变得淡淡的、钝钝的,没什么想争的了。

从小,我知自己就是不被寄予厚望的那个,我的存在本就不明了。只留别人耀眼的光,将我吞噬。剩下模糊的影子,随着野草一起为鲜花摇摆。内在的自己日日哭泣,但外在的我视若无睹。我知道自卑是人的天性,于是放任它们各过各的,既然谁也没办法替谁达成梦想,绞尽脑汁的摆脱也只会陷入无尽的沼泽。

高一那年,我在一场征文赛里得了奖。经历了从柔佛到霹雳摇摇晃晃的5小时车程,参加颁奖典礼。再回到学校,已过去了好些时日,学校却迟迟未作出表扬。我其实有些失望。

于是,老师给我的窗子开了一口裂缝。他通知我,过几日带着得奖证书到校合照。

却没想,后来这张照片出现在了学校官方面子书、报章上、大屏里、教务处门口,食堂前的布告板。似乎在说“你当初选对了。”“你是这块料子。”

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光。

也借着这个奖项的机会,我有了和恩师唯一的合照。他为了我的奖项维权,奔波了学校好几处行政办公处。那一刻,心里才有了轰然炸开的感觉,比上台得奖时更加撼动人。直至今日,我仍会在每个低谷期,把他当时给予我的力量掏出来使用。

我十六岁里的老师,是一座靠山。

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,一直都是鲜明具体的。上课时听闻同学稚气的玩笑话时,温和的他会蹙眉、会扶额,偶尔发出半声长叹。生气的他,风范更甚。一言不发也能够盖过飞雨撞击玻璃窗的声音,还有周围同学躁闹的嘀咕。

在我眼里,他亦是文科的顶梁柱。

去年五月份,文科与隔壁科系发生了争执。起因是个人不善的言论,蔓延恶化至两方科系,喋喋不休地在学校论坛交战。老师得知此事后,语气平和而专注,他用清晰的语言和逻辑,一步步地解释了事件对两系带来的影响,不带任何偏见或情绪色彩,态度严谨而客观,我对他的敬意又深了几分。

随后,他用坚定的语气表示,无论发生何事,他都会支持文科。原本仍有些躁动的教室渐渐静默了下来。

原来我们文科生,也并不孤立无援。

眼睁睁看着刚写上的笔墨被左手蹭出污痕,我发现自己上课又走神了。一直以来,我总是不爱听课的,特别是在阴郁的下雨天。我喜欢用桌上的课本把脸半遮着,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天气,很适合放任思绪。

都说读书是为了拥有一张看世界的门票,但这个逻辑却形成了教育的死闭环。未出世道的我们不知众人口中的美好是否真实,概念也尚未发育成型,自然没有想突破现状的念头。直到后来,老师讲出了世外桃源般的风景,也用字句把世界和社会拼凑了出来,我的心里隐隐有了些触动。

他能让人从他的一言一行间听出豁达,还将平平无奇的文字讲得横竖撇捺都是自由。我发现,课堂里不只有沉闷乏味的课程。当他讲课的内容跳脱书上的世界,我就能提起精神。被书身遮住了一半的眼界,老师用他自身的所见所闻补齐了。

他和我们聊七八十年代经典的影视剧,担心它们会被年轻一代遗忘;他聊国家最新发布的财政预算案,担心我们身为马来西亚人却对这件事情无所了解。他还聊起近期的时事,他对事物的看法总是比我们多得多的。在他身上,我看见了“独立思考、自由表达”的气质。恍惚间,我好像明白了学文的意义,当初选择文科的那股热流又倒回了我的心房。

学文就是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,为自己、为群体调整,再实践到未来的社会。过程中,我生出了一定的担当意识。一次次的反复思考,都让我成为了很鲜活的人,得到了日渐丰富的灵魂。这一切,都离不开一位良师的指航。

老师对未来的远见,算真正打开了我的眼界,我会自己决定想不想去看世界。他告诉我们,其实人终其一生都只为满足自己。但若在未来遇上了时运不济的时候,至少,必须做到独善其身。

引用教育名言:“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 从老师身上,我见识了太多。这也许就是推己及人,是教育不停传承的力量。

我喜欢听老师上课时有感而发的只言片语。想起他坚定地说过:“敏感是天赐的、特殊的能力。”

很有力量的一段话,共勉。

走得太快而风尘仆仆的您,以后也一定要一帆风顺。

——致恩师